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11-15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2截至11月14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2高层动向... 3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2022年定点帮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3曹雪涛副主任视频出席疫情大流行防范、准备和应对金融中介基金启动仪式... 4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4疾控动态... 52022年全省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 视频培训班顺利举行... 5科研动向... 6我国科学家揭示神经病理性疼痛新机制... 6研究发现卒中患者取栓再通后血压管理下限... 7新方法可触发肿瘤细胞“自杀 ”... 7癌症“长生不老”关键基因作用揭示... 8庞贝氏症首次在出生前得到治疗... 8Nature子刊:科学家揭示调控人类肝细胞命运的关键通路... 9Nature:让9名瘫痪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现在终于搞清楚原因了... 10粉红杀手”乳腺癌攻克有望?这款疫苗使乳腺癌十年生存率达80%.. 11研究发现体重和寿命关系 ,60岁后别和体重较劲,“微胖”其实更佳... 13舆情信息... 14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 14北京:将坚持发热门诊应设尽设 、应开尽开,24小时开诊... 1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全力以赴抗疫情稳经济促发展... 15福建福州市:多措并举保障生活物资供给... 16“20条 ”出台后,多地取消区域全员核酸检测... 16国内多地将开展九价HPV疫苗扩龄后“首针”接种... 17埃博拉疫情已蔓延至乌干达东部地区... 18患者康复“占床”不出院 英国医院很头疼... 19前三季度全国基本医保收入同比增长5.5%.. 19国家药监局:含透明质酸钠化妆品不应宣称医疗用途... 19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 20新版《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自下月十二日起实施——保险业健康发展再迎新规... 21“从0到1 ”的医学原始创新迎来历史机遇期... 22关注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危害大 科学防治早干预... 23我国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一代更比一代高?少让孩子沾上3个恶习... 24如何科学减糖?专家:不必谈“糖”色变 减重应注意控制总能量摄入... 25各地兜牢保障底线、便利异地就医、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27织密“安全网” 建好“稳定器 ”... 27强基层 ,给全民健康更有力支撑... 29
2022-11-15 卫生应急办公室
11月14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661例 。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0例(广东19例,福建4例 ,江苏3例,四川3例,北京2例 ,天津2例,上海2例,山东2例 ,云南2例,陕西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江苏1例 ,福建1例,四川1例);本土病例1621例(广东586例,北京303例,重庆157例 ,河南149例,内蒙古84例,四川84例 ,山西46例,陕西40例,云南37例 ,新疆28例,浙江17例,贵州13例 ,江苏12例,福建9例,山东8例 ,青海8例,湖南7例,河北6例,甘肃6例 ,黑龙江5例,西藏4例,天津3例 ,安徽3例,辽宁2例,湖北2例 ,海南2例),含47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广东413例,四川18例 ,云南16例,甘肃6例,陕西5例 ,山西4例,浙江4例,重庆3例,北京1例 ,内蒙古1例,黑龙江1例,湖南1例 ,海南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74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36例,本土病例538例(广东234例 ,内蒙古138例,北京34例,福建22例 ,山西21例,陕西17例,重庆14例 ,江苏11例,四川10例,湖南6例,新疆6例 ,黑龙江4例,山东4例,天津3例 ,甘肃3例,青海3例,辽宁2例 ,云南2例,浙江1例,江西1例 ,河南1例,海南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16528人 ,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1例 。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538例(无重症病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2649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5952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1月14日24时 ,据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14473例*(其中重症病例2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55721例 ,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75420例*,无现有疑似病例 。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9229668人 ,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904540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6248例,其中境外输入97例,本土16151例(广东5047例 ,重庆2794例,河南2138例,内蒙古1247例 ,甘肃819例,新疆771例,河北529例,青海517例 ,黑龙江371例,云南248例,四川243例 ,湖南215例,山西214例,陕西187例 ,山东171例,北京159例,安徽87例 ,湖北77例,天津73例,江苏61例 ,贵州36例,浙江35例,广西23例,江西19例 ,辽宁18例,西藏17例,上海16例 ,福建12例,宁夏6例,海南1例)。
当日解除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2035例 ,其中境外输入117例,本土1918例(内蒙古508例,新疆346例 ,广东270例,湖北129例,山西81例 ,四川77例,青海75例,福建66例,河南65例 ,山东61例,云南41例,黑龙江22例 ,陕西22例,辽宁21例,湖南20例 ,河北19例,重庆19例,天津16例 ,江苏16例,宁夏9例,安徽7例 ,上海5例,北京4例,江西4例,西藏4例 ,吉林3例,浙江3例,海南2例 ,广西1例,贵州1例,甘肃1例);当日转为确诊病例477例(境外输入3例);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106375例(境外输入1013例) 。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8495927例。其中 ,香港特别行政区444231例(出院94579例,死亡10536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5例(出院789例 ,死亡6例),台湾地区8050901例(出院13742例,死亡13602例)。
备注:*北京市核减3例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1/001afe64912c45abb5ba6bbf6f52f6c0.s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4 国家卫生健康委财务司
2022年11月11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定点帮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斌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了定点帮扶县工作取得的成效。会议强调,委相关司局和单位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定点帮扶提质增效 。会议要求 ,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探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筑牢乡村振兴健康保障基础。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做深做实党建帮扶 ,全面推进定点帮扶县乡村振兴。会议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投入、责任保障 ,确保定点帮扶工作取得成效 。
山西省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定点县负责同志及挂职干部代表作交流。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司局、直属和联系单位,山西省、陕西省 ,临汾市 、榆林市卫生健康委及定点县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caiwusi/s3578c/202211/a0c2349d567549a9a2ff5db3d56822be
返回目录>>
2022-11-14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2022年11月13日,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印度尼西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疫情大流行防范、准备和应对金融中介基金启动仪式,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涛应邀视频出席活动并在高级别讨论环节发言 。
曹雪涛表示,基金成功筹建并启动运营 ,展现了各方加强全球抗疫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积极努力。中方希望基金遵循普惠包容原则,充分听取发展中国家意见,体现公平代表性 ,并期待基金切实发挥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提供及时 、有效的资金支持,助力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世界银行行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等视频出席开幕式 。美国、欧盟 、印度等国财政或卫生部门及相关机构代表就基金必要性、设立原则和运行机制等进行专题讨论。
委财务司、医疗应急司 、国际司和国家疾控局有关负责同志陪同参加活动。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3578/202211/a454b56dec5c41e5b19ef82bd90d80ad.
返回目录>>
2022-11-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进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机制 ,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发现感染者依法及时报告,第一时间做好流调和风险人员管控……各地采取一系列切实举措 ,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四早”要求,减少疫情规模和处置时间 ,提高常态化疫情防控成效 。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要求“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11日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了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这样的调整和优化,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是基于对病毒变异和传播规律的把握和近三年来各地防控经验的总结 ,是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符合我国国情 、更加科学精准的举措,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 。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 ,坚持既定的防控策略和方针,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与病毒赛跑,方向正确、跑得越快 ,就越能掌握战“疫”的主动权。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正是因为坚持科学精准 、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我们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疫情的冲击,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取得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积极成果。实践充分证明 ,坚持动态清零,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必然要求,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有力体现 ,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 。 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 ,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从病毒自身来看,奥密克戎的传播力远大于流感和此前的新冠其他变异株,且部分奥密克戎变异株亚分支的免疫逃逸能力出现明显增强。我国是人口大国 ,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放松防控势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风险加大 ,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最终付出的代价会更高,损失会更大 。实施动态清零政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的性质宗旨出发 、从我国国情出发确定的 ,坚持动态清零是14亿多人口大国当前务必守住的疫情防控底线。越是疫情防控任务艰巨、形势复杂,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 、松劲心态。只有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 ”总方针 ,牢牢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才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动态清零”的精髓 ,一是快速,二是精准,必须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各地各部门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完整、准确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落细落实。要适应病毒快速传播特点,切实落实“四早”要求 ,以快制快,避免战线扩大 、时间延长 。要集中力量打好重点地区疫情歼灭战,采取更为坚决、果断措施攻坚,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要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准确分析疫情风险,采取更为精准的举措,规范核酸检测 、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和健康监测 ,精准判定风险区域和人员,整治“层层加码”“一刀切 ”,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才会胜利,坚持定能胜利 。我们有决心有能力也有信心有实力落实好“动态清零”总方针,直至抗击疫情取得最后胜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坚决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我们一定能够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早日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174.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4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学校卫生工作有关要求 ,根据《省卫生健康委 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湖北省学校卫生监测项目工作的通知》有关安排,为指导各地做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以及学生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湖北省疾控中心于2022年11月8-9日在武汉市举办2022年全省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视频培训班 ,培训班采用线上视频会议的形式举办,参会人员包括全省各市 、州、直管市、林区疾控中心及辖区内省级监测点疾控中心业务骨干,各地卫生健康委(局)学校卫生工作负责人和教育部门学校卫生专干以及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 、省疾控中心相关领导、专家、授课老师及工作人员共计200余人。
此次培训会主会场设置在省疾控中心视频会议室 ,各分会场设在各地疾控中心视频会议室 。省级会场出席的领导有湖北省卫健委疾控处郭光瑾二级调研员 、省疾控中心卫监所唐利军所长和省疾控中心卫监所刘爽副所长。开幕式上,郭光瑾二级调研员首先指出今年常见病工作的不同之处,一是省级监测点由原本的30个扩展至103个 ,实现省内所区县全覆盖,二是今年项目经费有原来的一千三百万增加至三千四百万,这对各地区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希望大家抓住机会,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今年的项目工作。同时,郭光瑾二级调研员对省内各地区学校卫生工作机构和人员设置提出建设要求 ,希望还未设立学校卫生科(所)的地区今年争取设立相应机构,以提高学校卫生工作能力,最后针对目前疫情多变的严峻形势下 ,各地要勇于迎接挑战,发挥多部门协同作用,保障项目顺利进行 。随后 ,唐利军所长提出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监测与评价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常见病干预工作,坚持问题导向 ,对标对表,层层压实责任,扎实完成监测与干预工作。
短暂的开幕式结束后 ,培训班开始了为期一天半的技术授课,全程由省疾控学卫部彭飞主任主持。第一位授课专家为刘爽副所长,她为大家介绍了2022年湖北省学生常见病监测工作的具体内容与重点工作 。接下来,彭飞主任就2019-2021年全省常见病及教室环境卫生监测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提出今年项目工作的要求。向晶晶老师总结了目前项目进展情况并对监测数据审核及上报要点工作进行了技术指导,程茅伟博士介绍了学生重点常见病监测方法,并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进行了解读 ,王旌涛老师对教室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理论讲解并展开了实操演示。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对“脊柱弯曲 ”疾病的认识与理解,今年的授课专家中还邀请了湖北省人民医院骨I科郭卫春教授对脊柱弯曲异常防控技术指南进行了解读及实操演示 。
本次培训项目在总结2021年全省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及近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强调了2022年常见病监测与干预项目工作要求与标准 ,对需要实际操作的工作进行了规范演示,旨在加强湖北省学生常见病项目各监测点技术人员的现场检测能力和数据审核、分析能力,综合提升学校卫生工作能力 ,促进本项目及整体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
摘引网址:https://www.hbcdc.cn/xwdt/gzdt/9400.htm返回目录>>
2022-11-14 科技部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难治性疾病,涉及通路中的蛋白质合成。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机制靶点是蛋白质翻译的主要调节器,但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机制仍不明确 。
近日 ,发表在《JCI INSIGHT》上的一项题为“mTOR-neuropeptide Y signaling sensitizes nociceptors to drive neuropathic pain”的研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研究人员共同发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个新机制。
研究人员在小鼠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内敲除mTOR可以有效缓解小鼠的痛觉过敏、痛觉超敏 和自发性疼痛。进一步对DRG组织测序和实验分析,发现mTOR通过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参与机械感受神经元内下丘脑神经肽Y(NPY)的表达,表达的NPY与小细胞伤害感受神经元 上Y2受体互作 ,使兴奋神经元,促进疼痛的发生。
该研究揭示了外周神经损伤诱导DRG神经元内mTOR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中的关键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的思路 。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b2dce475237c.html返回目录>>
2022-11-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新华社上海电 (记者龚雯 、丁汀)日前 ,国际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建民教授团队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强化降压控制的研究”。 该研究历时4年,由中澳合作,国际9个职能委员会全程介入 ,国内45家卒中中心参与,证实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血管内治疗成功开通血管后 ,强化血压管理患者临床预后差于标准血压管理组,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再通后血压管理提供了证据支持,有望改写指南并指导临床实践。目前 ,项目组正在准备启动第二阶段研究,将联合多个国家的医疗机构组织开展国际多中心研究,探索取栓术后血压管理的最佳目标,为提高全球缺血性卒中取栓疗效贡献科学证据 。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229.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5 科技日报
俄罗斯科学和高等教育部称 ,俄学者提出了一种杀死恶性肿瘤细胞的新方法,该技术通过将天然分子和人工合成分子相结合而触发肿瘤细胞“自杀 ”计划。 在健康细胞中,凋亡(编程性细胞死亡)不会被隔断 ,因此可阻止它们转化为肿瘤细胞。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正在寻找触发细胞死亡的方法,作为一种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 。 由俄罗斯奥列霍维奇生物医学化学研究所和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专家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新的天然多胺分子与人工合成的双吡啶衍生物的组合,这种分子能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 研究人员称 ,多胺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是每个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另一方面 ,多胺的氧化或分解产物可触发凋亡 。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返回目录>>
2022-11-15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4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了黑色素瘤如何控制其死亡率之谜中缺失的“拼图”。在最新《科学》杂志的一篇论文中,乔纳森·奥尔德博士团队描述了肿瘤如何利用基因改变促进爆炸性生长并防止自身灭亡,这一发现可能会改变肿瘤学家理解和治疗黑色素瘤的方式。 在健康的细胞中 ,端粒随着细胞分裂而变短 。其长度的维持中断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短端粒综合征会导致过早衰老和死亡,但过长的端粒与癌症有关。 端粒酶蛋白负责延长端粒,保护端粒免受损伤,防止细胞死亡。有助细胞不死的突变对肿瘤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许多类型的恶性肿瘤使用端粒酶基因TERT的突变来激活这种蛋白,使细胞继续生长,从而实现永生 。其中黑色素瘤尤为“臭名昭著”。 大约75%的黑色素瘤肿瘤含有TERT基因突变 ,这种突变可刺激蛋白质生产并增加端粒酶活性。然而,当科学家在黑色素细胞中使TERT突变时,无法产生与患者肿瘤中相同的长端粒 。事实表明 ,TERT启动子突变只是“故事的一半 ”。 于是,研究人员决心寻找黑色素瘤、TERT启动子突变和长端粒之间缺失的联系。之前,研究人员在一种名为TPP1的端粒结合蛋白中发现了一个区域 ,这种蛋白在黑色素瘤中经常发生突变 。 研究发现,TPP1中的突变与TERT惊人地相似。它们位于新注释的TPP1启动子区域,并刺激蛋白质的产生。当研究人员将突变的TERT和TPP1重新添加到细胞中时 ,这两种蛋白质协同作用,产生了黑色素瘤肿瘤中特有的长端粒 。TPP1是科学家们长期寻找的缺失因子,它一直隐藏在人们的视线中。 这一发现改变了科学家理解黑色素瘤发病的方式,但它也有改进治疗的潜力。通过识别癌症独有的端粒维持系统 ,科学家们有了新的治疗目标 。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303.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5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医生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在一名婴儿出生前就开始为其治疗庞贝氏症,以防止严重的器官损伤 ,这名婴儿现在已经16个月,尽管她以后仍需接受治疗,但尽早治疗使她出生时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 ,预后也可能更好。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论文描述了这一独特病例。 庞贝氏症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疾病,每10万名活产婴儿中只有不到一名患有这种疾病。最新研究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医生进行,这位名叫艾拉·巴希尔的婴儿出生于加拿大渥太华 ,其父母都携带一种隐性基因变异,他们的孩子遗传庞贝氏症的几率为25%,此前这对夫妇已因此失去了两个孩子 。 庞贝氏症由编码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的基因内的突变引起 ,该酶是人体将糖原或储存的糖分解为细胞可用燃料所需的酶,罹患庞贝氏症会限制或消除人体内的GAA,导致糖原迅速积累并损伤组织,尤其是肌肉。 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溶酶体和代谢疾病中心主任安斯·范德普洛格博士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 ,此前大多数庞贝氏症婴儿会在一岁生日前死于心脏或呼吸系统并发症。现在,患儿可在出生后定期注射GAA酶,第一批接受这种疗法的婴儿现在已20多岁 。但这种疗法并不能防止胎儿在子宫内出现的器官损伤。 为此 ,贝尼奥夫儿童医院儿科医生蒂皮·麦肯齐博士启动了一项临床试验,在婴儿出生前开始治疗庞贝氏症及类似疾病,以防止严重的器官损伤。艾拉的母亲于2020年开始参加这项试验 ,从怀孕24周左右开始,每两周接受一次GAA酶脐带静脉注射,在渥太华医院她接受了六次产前输液 ,艾拉出生以后每周仍在接受输液 。 麦肯齐表示,艾拉出生时及现在都没有出现心脏肌肉增厚或全身肌肉无力,“对艾拉进行进一步随访很重要 ,但到目前为止,她的情况令人鼓舞”。 摘引网址: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返回目录>>
2022-11-14 科技部生物中心
肝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这是因为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均由肝脏执行,如分解血液毒素、代谢存储 、脂质/糖代谢及分泌血清蛋白等。肝细胞是执行生理功能的重要细胞类型 ,尽管有多项以单细胞转录组为工具的研究对成年肝脏细胞分子图谱进行了细致绘制,然而,我们对胚胎发育过程中肝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作用机制尚不明晰 。
近日 ,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题为“Single-cell atlas of human liver development reveals pathways directing hepatic cell fates”的研究中,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比较人类胚胎及成熟干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描绘了肝脏细胞的发育轨迹 ,明确了多个帮助肝脏细胞功能成熟的机制,利用单细胞分析和体外人源多能干细胞(hPSC)验证实验,证明了这两种研究技术的结合对于理解器官发育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同时,肝细胞类器官模型的使用也揭示了处于肝脏早期发育阶段的干细胞拥有能在体外生长并维持分化成肝细胞及胆管细胞的特性,进而揭示了调控人类肝细胞命运的关键通路。
本研究对人类肝脏发育的过程提供了细致的分子图谱 ,表明肝脏细胞的发育轨迹受肝脏所处的环境影响。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利用肝脏细胞类型的多样性来开发新的临床治疗手段 。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ce9e4752232.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4 生物世界
早在30年前,就有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在腰骶脊髓上进行硬膜外电刺激(ESS)可以恢复脊髓损伤患者的的行走能力。但这需要数名理疗师的协助,经过数月高强度训练才行 ,而且成功案例极其有限。如果将这些复杂的、罕见的案例转化为一种可普遍应用的治疗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Grégoire Courtine 博士和洛桑大学医院神经外科医生 Jocelyne Bloch 开发了一种靶向神经技术,使用电刺激重新激活脊髓神经元 ,让多个慢性截瘫患者重新获得了行走的能力 。但这一治疗技术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仍不明确。
2022年11月9日,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 Grégoire Courtine 团队等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The neurons that restore walking after paralysi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硬膜外电刺激(EES)帮助9名因脊髓损伤引起的严重或完全瘫痪的患者成功恢复行走能力,并明确了脊髓神经重塑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神经元类型 。
这项研究增进了我们对瘫痪后如何恢复移动能力的认识 ,标志着一个根本性的临床突破。
在临床试验中,研究团队招募了九名因脊髓损伤引起的严重或完全瘫痪的参与者。参与者接受了五个月硬膜外电刺激(EES)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者承重、站立 、行走能力大幅提高。
视频:接受 EES 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重新获得了行走能力
行走能力的持续恢复表明 EES 康复疗法重塑了病人脊髓。作者推测 ,这种重塑会反映在行走过程相关神经元的活动中 。
脊髓由许多不同的、高度相互连接的细胞类型组成。为了探索可能参与 EES 疗法介导恢复的细胞类型,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小鼠模型,复刻了人类 EES 疗法介导神经康复过程中的许多关键特征。
作者从 61 个脊髓切片单个细胞中通过 snRNA-seq 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来获得几个康复阶段的高分辨率基因表达单细胞图谱 ,以捕获在 EES 疗法介导瘫痪恢复过程中发生的基因表达的详细变化 。然后,使用多重 RNAscope 验证了关键神经元亚群的空间位置。
EES 康复疗法重塑人类和小鼠的脊髓
通过结合上述模型与分子图谱,作者鉴定出了一类被 EES 激活的兴奋性神经元——SCVsx2::Hoxa10,它们是脊椎动物脑干和脊髓 V2a 神经元的特定亚群之一。这类神经元对于脊髓损伤后恢复行走能力十分重要 ,但对于没有脊髓损伤个体的行走能力并不是必需的。
SCVsx2::Hoxa10 可将来自脑干运动区域传入的信息转换为执行命令,并传递到负责行走能力的腹侧神经元 。沉默这些神经元会损害脊髓损伤后电刺激介导的行走恢复,而即使在没有 EES 治疗的情况下激活这群神经元也能改善瘫痪患者的行走。
SCVsx2: : Hoxa10 神经元是瘫痪后恢复行走所必需的
数据显示 ,除了 V2a 神经元,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细胞对 EES 疗法做出反应,包括许多抑制性神经元(如腹侧抑制性神经元 V1 和 V2b)。这项研究还发现 ,EES 治疗与脊髓神经活动的整体下降有关,这表明神经抑制是运动恢复的关键部分 。
脊髓损伤通常使一些从大脑到脊髓的神经通路受损伤。如果电刺激治疗改变了 V2a 神经元从大脑接收到的信号,那么识别和调节这些下行通路可能会提供另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这一发现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电刺激让瘫痪患者恢复行走能力的背后机制 。 Nature 同期发表的新闻观点文章中表示 ,脊髓损伤的改进治疗既需要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对康复生物学的深入了解。这篇研究中所提供的神经系统的高分辨率分子图谱和测序方法,将作为一种有用的资源 ,指导未来对运动恢复基础回路的研究,使得脊髓损伤的治疗前景更加光明。 同时,作者也指出,大脑和脊髓的其他神经元也能促进行走能力的恢复 ,因此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期待这一治疗方法能够改善全世界成千上万瘫痪者们的生活!论文中的治疗,由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洛桑大学医院和 Onward Medical 公司合作进行,该公司于2014年成立 ,致力于开发用于恢复脊髓损伤患者运动、独立和健康的疗法。该公司目前已有三款治疗设备被FDA授予突破性设备称号,并在美国 、加拿大、欧洲等地进行临床试验。论文的通讯作者 Grégoire Courtine 和 Jocelyne Bloch 是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该公司于2021年10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泛欧交易所上市。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bdee4769100.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4 生物探索
目前,乳腺癌是全球及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报告显示 ,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226万,超越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整体乳腺癌防治形势都更为严峻 ,每年新发病例数量约40-42万,发病率以2%-4%的幅度增长 。当下,积极探索乳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案是控制这一形势的重中之重。
实验性乳腺癌疫苗或可治疗多类型乳腺癌
近期 ,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在JAMA Oncology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其中报告了一种针对乳腺癌的实验性疫苗对一种关键的肿瘤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反应,表明该疫苗或许能够治疗不同类型的乳腺癌。
该项研究的论文题目为“Safety and Outcomes of a Plasmid DNA Vaccine Encoding the ERBB2 Intracellular Domain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Stage ERBB2-Positive Breast Cancer: A Phase 1 Non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研究表明疫苗成功地刺激了所需的细胞毒性免疫反应 ,同时不会引发严重的副作用,说明疫苗是安全且有效的 。
正常情况下,HER2存在于人体很多细胞表面 ,但在30%左右的乳腺癌中,HER2出现过表达现象,其过表达量是正常细胞中HER2表达量的数百倍。HER2阳性乳腺癌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 ,治疗后也更容易复发,但同时HER2的过度表达也可能会引发有益的免疫反应。
比如,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如果产生一种称为细胞毒性或细胞杀伤性的免疫反应 ,其经过治疗后出现癌症复发的可能性较小,总生存期也长于没有产生此种免疫反应的患者 。
为了促进这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研究人员创造了一种DNA疫苗 ,该疫苗包含目标蛋白质的DNA指令,在注射疫苗后,该DNA会被注射部位的细胞吸收,接着会产生疫苗DNA指令中编码的蛋白质。然后 ,细胞会将蛋白质呈递给免疫系统,这一过程可能会产生强烈的细胞毒性免疫反应。
这项研究就旨在评估这种针对HER2的乳腺癌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共纳入66名晚期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 。患者被依次纳入3个剂量组 ,分别为低剂量组(10 mcg) 、中等剂量组(100 mcg)、高剂量组(500 mcg),每位患者均接受3针疫苗注射。此外,患者还接受了免疫刺激药物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进而促进细胞毒性免疫。
此后,对患者进行3到13年的长期随访 。所有患者都完成了一个标准疗程的疫苗接种,部分患者的肿瘤完全缓解 ,部分患者只有骨骼中还残留肿瘤,而骨骼往往生长较为缓慢。
在大多数时间点,中等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体内的免疫应答都要高于低剂量组。此外 ,研究人员在第16周和第36周对患者的疫苗接种部位进行活检,以测量DNA的持久性,发现最高剂量组患者注射部位质粒DNA持久性最强。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 ,中等剂量组的患者表现出最强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
在疫苗的安全性方面,与疫苗相关的毒性作用通常是1级和2级。研究人员Disis表示:“试验表明疫苗非常安全,我们在一半的患者中观察到的副作用与接种新冠疫苗的副作用非常一致 ,比如,注射部位发红和肿胀,可能还有一些发烧、发冷和流感样症状。”
随后 ,他还指出:“这些女性中80%的人还活着,如果随后的Ⅱ期试验结果也乐观,我们将迅速推进最终Ⅲ期试验 ,很有可能研制出一款能有效治疗乳腺癌的疫苗” 。
乳腺癌研究一直在路上,彻底攻克或许有望
乳腺癌治疗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化疗以及内分泌治疗。随着医学的进步 ,一些乳腺癌靶点出现,针对这些靶点设计研发了药物以及靶点治疗方案,因此,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 ,要分型而治进行综合治疗。近年来,关于乳腺癌治疗方案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中,并有很多突破性发现 ,或许有一天这种疾病有望被一众学者彻底攻克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疗法,是一种利用肿瘤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杀死肿瘤的方法 ,其近年来在黑色素瘤 、晚期宫颈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临床试验中均表现不俗,是实体瘤领域内较被看好的抗癌疗法。
2018年,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mmune recognition of somatic mutations leading to complete durable regression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报告了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在经过TIL免疫疗法治疗后 ,其体内肿瘤完全消退 。
在研究中,一位晚期乳腺癌患者对化疗无效,研究人员通过提取并分离该名患者的肿瘤浸润免疫细胞 ,对这些细胞进行体外扩增之后再次回输到患者体内,以分析自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该名患者体内介导肿瘤消退的能力。研究发现,在治疗22个月之后,患者体内的肿瘤出现了完全消退。
这种高度个性化的治疗识别了针对患者自体肿瘤呈递的多种HLA-I类和HLA-II类限制性新抗原的反应性T细胞 ,丰富了可能比单独的整体TIL更窄的突变反应性T淋巴细胞库 。近些年来,在乳腺癌治疗领域,不仅多种免疫疗法取得多次突破 ,此外,研究人员人员还新发现了多个乳腺癌靶点,或许可以成为药物研发的崭新思路。并且 ,乳腺癌相关药物的研发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乳腺癌治疗领域,一般把乳腺癌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作为疾病预后的评价指标。目前来看,我国乳腺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超过80% ,甚至一线城市经三级医院治疗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由此 ,可以看出,乳腺癌治疗领域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 。相信随着医疗方案的不断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可以实现有效治疗。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c833e4769301.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4 健康网
小玲今年35岁,是一个妥妥的吃货 ,让不少人羡慕嫉妒恨的是,小玲虽然饭量大,但是怎么吃都不胖 ,吃得越多反而越苗条。平时上班她也经常和同事去聚餐,由于吃得多,还被男同事开玩笑说“吃这么多不怕长胖吗 ” 。 小玲也大大咧咧的 ,每次都回应说“我属于光吃不长胖的体质,不要羡慕我”。 谁知道,有一天早上小玲起床后发觉自己全身无力 ,照镜子时还摸到脖子上出现了肿块,去医院一查才发现是甲亢。 听完医生的解释,小玲才知道自己光吃不胖的“罪魁祸首”就是甲亢! 一、为什么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 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出门聚餐吃饭,不管吃再多都不会胖,而自己却喝口水都会增加体重……人与人之间为何相差这么大? 美国耶鲁大学发表在 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脂质代谢 ,对饮食诱导肥胖的易感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 具体来说,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敲除 Angptl4,阻止高脂饮食诱导的下丘脑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形态的变化 ,并增加了 POMC 核周的神经胶质细胞表层,预防饮食诱导的肥胖。 反过来,如果Pparγ的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缺失 ,就会加剧对高脂饮食的易感性,改变下丘脑回路完整性,使食欲亢进 ,导致体重增加。 当然,光吃不胖除了与大脑有关,还与基因 、基础代谢高、肠胃吸收不好、消化过快 、活动量太大等因素有关 。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突然出现“光吃不胖 ”的情况,还需要警惕疾病的可能性。 尤其是甲亢、糖尿病,以及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甚至肝癌 、胃癌等癌症。 二、肥胖都是“吃”出来的?3种原因也是帮凶 有人说 ,肥胖都是吃出来的,管不住自己的嘴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 事实上,肥胖可以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其中单纯性肥胖占99%左右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饮食 、运动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肥胖比较少,约占1%左右 ,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导致的肥胖。 从理论上来说,肥胖就是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导致的一种状态,多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有关。 但其实肥胖的原因没有这么简单 ,目前有多项研究发现,人体长胖可能还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肠道菌群 一项发表在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 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中的瘤胃球菌与多个代谢综合征特征相关 ,而且体重指数和C-反应蛋白对瘤胃球菌无影响,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 。 2、大脑疾病 美国贝勒医学院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研究表明,肥胖是一种神经发育疾病,早期大脑发育的分子机制。可能是肥胖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 3 、中国私家车太多 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等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 ,中国人买车增多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研究人员指出,拥有汽车之后会减少体力活动,从而造成体重增加。 三、体重决定寿命?这个体重更健康 体重不仅影响外貌 ,还决定了你的寿命。 俄亥俄州立大学刊登在《流行病学年鉴》上的一项研究,对4576名参与者进行了长达73年的研究调查 。 结果发现:年轻时可以维持正常体重的人,以及年老时(60岁以后)体型微胖的人死亡率更低。 此外多项研究也表明 ,体重和死亡率有显著的关系,其中微胖是一种比较合适的生理状态。 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代谢能力越来越差 ,无法充分吸收营养物质,就容易导致营养不良,体型偏瘦 ,影响正常的肢体活动,增加疾病发生风险 。相反,营养吸收正常的人,体型微胖 ,免疫力也更强。 那么,最长寿的体重是多少呢?科学家认为,老年人最健康的体重指数(BMI)为25-29 ,BMI=体重(KG)/身高(M)²。 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BMI在18.5-24.9为正常,BMI18.5<为过轻 ,BMI≥25为超重,BMI≥30为肥胖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面临超重和肥胖危机。太胖对健康没有任何好处 ,只会增加慢性病的发生风险,缩短寿命。 因此,要想健康地活着 ,就要记住:吃饭吃到七八分饱、饮食多样化 、合理运动等。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M4FC7GK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4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截至2022年11月1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4120.5万剂次 。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xcs/yqfkdt/202211/687dbb88d1644a4a9eb44ab1cebbdd2e
返回目录>>
2022-11-15 新华社
在14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王小娥表示,为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全力保障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和患者就医安全,北京市将坚持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24小时开诊。 发布会上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晓峰介绍,14日0时至15时,北京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257例 ,其中隔离观察人员214例 、社会面筛查人员43例。 王小娥表示,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充分发挥发热门诊哨点作用 ,发热门诊坚持应设尽设、应开尽开,24小时开诊,充实发热门诊医疗力量 ,科学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班次,提升发热门诊核酸采样标本送检效率,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同时,严格区分来院就诊人员风险等级 ,采取分区分类安置措施,合理设置核酸检测点,对于有发热、呼吸道及相关症状就诊人员 ,单独设置核酸检测区域,按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同时不断优化就诊流程,落实挂号、缴费 、采样等环节与发热门诊患者及其他患者分开措施。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和建表示 ,近期北京市新增本土病例数持续走高,疫情进展呈现上升态势,社会面病例涉及多区 ,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 。北京市将强化社会面防控措施,全力降低病例数,阻断隐匿传播。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309.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呼和浩特11月14日电 (记者陈沸宇、翟钦奇)“感谢政府送来的蔬菜包 ,太及时了。”13日一大早,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的独居老人王芳云就收到了社区工作人员送来的蔬菜包、粮油包和200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 。 近期,呼和浩特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民生保障 ,全力以赴抗疫情 、稳经济、促发展,努力将疫情对群众和企业的影响降到最低。 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力度。“我们建立了台账和救助花名册,努力做到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底数清、情况明’ ,精准给予临时救助 。 ”呼和浩特市民政局副局长黄海龙说。 新城区爱民街一家沿街超市的仓库里,店员将商品放置在缓冲隔离区并对各类设施进行消毒;店门口,居民排队扫码测温 、购买商品。连日来 ,呼和浩特有序开放沿街生活物资用品店。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徐守冀表示:“我们要求各营业主体要切实履行好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同时安排属地做好前期准备和相关服务保障工作,确保尽快顺利营业 。” 在呼和浩特地铁1号线新华广场站 ,乘客们有序扫码测温、出示核酸证明、接受安检 、购票乘车。11月10日起,呼和浩特恢复地铁运行并增开了部分公交线路。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魏正懋告诉记者:“我们将持续关注群众公共交通需求变化,根据疫情形势优化线路调配车辆 。” 在鄂尔多斯通往呼和浩特的铁路线上 ,满载煤炭的列车疾驰而过,这些煤炭即将运往呼和浩特的各个发电厂。“为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我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举措,重点解决人员返岗、资金短缺、物流运输 、要素保障等问题。 ”呼和浩特市工信局四级调研员梁思强说 ,为畅通生产物资运输通道,呼和浩特市协调铁路部门开通专列,同时做好货物车辆通行证申领发放 。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175.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福州11月14日电 (记者钟自炜)“和一个月前相比 ,肉、蛋和蔬菜的价格基本没有变化。”福建福州市永辉超市福飞路店内,正在购物的市民赵正杰手拿购物小票细细对照。此轮疫情发生以来,福州多措并举保障生活物资供给 ,力保价格平稳、供应充足 。 “11月1日,福州迅速制订预案,保障疫情期间主要副食品的市场供应。”福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林伟航介绍 ,根据预案,福州市商务局协助指导肉、菜 、果品、水产等批发市场做好临时交易场所备选工作;协调组织大型物流企业组成应急运输保障车队,在保供企业出现运输能力不足时 ,协助做好交通运力保障;抓好农产品生产等工作,确保企业疫情期间正常生产;加强市级副食品基地生产建设,严格落实猪肉储备,做好蔬菜跨区调运工作;各县(市)区成立工作专班 ,密切关注重点商贸企业主要副食品供需情况,启动市场监测日报制度,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动态。 “配送不掉链子 ,供需就能平衡,价格就能稳定 。 ”永辉超市是疫情期间承担配送工作的主要企业,高峰期线上平台的下单量是平时的5倍以上。为满足物资需求 ,永辉超市从江西、广东调集约400名分拣和管理人员,还有约400名后备人员随时提供增援。 福州还在风险区设置物资配送接驳点,建立“社区联络员—小区联络员—包户志愿者”三级联络机制 ,实行全周期闭环管理和无接触配送;针对孕产妇 、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由物业或社区第一时间收集购物需求信息,由包户志愿者、网格员精准配送到户;针对电商未覆盖或配送资源比较紧张的风险区域 ,因地制宜推出便民保供生活包套餐,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176.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4 第一财经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 ,对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提出了二十条措施(下称“20条”) 。其中,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 、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 ”等不科学做法 。 据第一财经不完全统计 ,截至11月14日发稿时,陕西省镇坪县、福建省福州市 、江西省广昌县、吉林省延吉市、安徽省合肥市及上海市等多地都已积极调整现行的防疫政策,宣布取消或暂不开展区域全员核酸检测。 三亚于11日当天宣布取消了区域全员核酸检测。11月11日中午 ,海南省三亚市发布通知,要求三亚市辖区内的全体居民 、游客于本周六(12日)参加核酸检测,对于未按要求参加核酸采样的人员 ,将被赋黄码 。7小时后,三亚市再次发布通告,称为贯彻落实最新疫情防控政策,之前发布的区域核酸检测不再执行。2022年11月12日按常态化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市民游客自行安排好时间,就近采样。 此后,陕西、福建、江西、辽宁 、上海等多地宣布取消区域全员核酸检测 。 12日当天凌晨 ,陕西省镇坪县防疫办发布通告,宣布取消当日的县城区第十六轮全员核酸检测。 同日,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 ,通报疫情防控最新情况。其中提出,鉴于仓山区尚未实现社会面清零,根据有关规定 ,11月12日至15日上午6:00—12:00,仓山区每日开展区域核酸检测;鼓楼区、台江区、晋安区 、闽侯县、高新区不再进行区域全员核酸检测 。 12日,江西省广昌县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也发布消息称 ,鉴于11月8日~10日三天区域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根据上级最新相关文件精神,经专家组综合研判,决定取消11月13日-14日的区域核酸检测工作。 11月13日 ,延吉市防疫部门发布公告,宣布于11 月14 日起停止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此前,延吉市于11月7日发布公告 ,决定在8日~14日期间,按照指定街镇开展七天一轮全员核酸检测。 同日,上海市也发布了优化调整并细化落实相关防控措施的内容 ,宣布一般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同时,进一步组织好常态化核酸检测和社区便民筛查。 根据“合肥发布”消息 ,安徽省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有关专家表示,合肥全市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原则上暂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 、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HM4R4MN80001899N.html返回目录>>
2022-11-15 环球网
11月11日,九价HPV疫苗扩龄后的上海“首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松江区中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家公立医疗机构同时开打 。同日,广州“首针 ”也在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展开接种。 此前 ,西安 、济南和海南博鳌三地已先后开展九价HPV疫苗扩龄后的“首针”接种。目前,国内其他省份也正在积极推动相关流程,有望很快将 “首针”接种工作提上日程 。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威胁女性健康。而高危HPV持续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危型HPV中,虽然HPV16、18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 ,但是在中国却存在着差异性 。研究显示,中国女性中最常见的HPV感染型别前三依次为16、52 、58。根据我国数据,HPV 52和58导致宫颈癌和宫颈病变的占比高于全球水平。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宫颈疾病诊治中心主任隋龙指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感染科主任曹清表示 ,52和58型是造成很多中国女性子宫颈癌和生殖器相关疾病的主要型别。接种九价HPV疫苗,可以比较好地覆盖中国女性人群易感的两个高危型别。 曹清介绍,中国女性HPV感染率按年龄呈“双峰” 分布:第一个高峰在17-24岁 ,第二个高峰在40-44岁。“如果在9-16岁进行接种,可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同型别HPV的感染 。但值得注意的是,成年女性通过接种HPV疫苗来保护自身健康也很重要,因为大年龄段女性由于自身免疫力下降 ,一旦感染HPV,发生持续性感染、癌前病变,甚至发展到宫颈癌的风险就会增加。此外 ,如果之前感染过单一型别的HPV,通过接种HPV疫苗,还可以预防其他型别HPV感染。所以大年龄段女性 ,也推荐进行疫苗的接种,可以获得更持久的保护力 。”曹清说道。 如果已经接种了二价或者四价,还能不能再接种九价呢?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预防接种门诊负责人胡丹丹主任表示:“九价HPV疫苗说明书提到 ,如果全程接种了3剂次的四价HPV疫苗以后,要间隔至少12个月以后,可以再接种3剂次的九价HPV疫苗。此外 ,我们不主张在接种HPV疫苗的免疫程序内进行不同价型疫苗的互换 。 ” 接种HPV疫苗作为宫颈癌一级预防手段,目前我国适龄女性的接种覆盖率远远不够。随着九价疫苗扩龄,覆盖更多年龄层的女性,以及HPV疫苗供应量的不断增加 ,将有助于可及性的提升。 上海市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科科长陆红梅表示,消除宫颈癌将是一项持续数十年的重大公共卫生行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全球战略 ,我们国家对此全力支持 。“这次九价HPV疫苗能够扩龄,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振奋的,因为这样会有更多适龄的女性能够预防宫颈癌 ,从中获益,对于我国消除宫颈癌的防治工作也会有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她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T5vssfmme
返回目录>>
2022-11-14 央视新闻客户端
乌干达卫生部13日表示,埃博拉疫情已经蔓延到该国东部地区 。 乌干达卫生部长简·露丝·阿11月13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 ,乌干达东部的金贾区报告了1例埃博拉死亡病例,死者是一名45岁的男性。 自9月20日报告埃博拉疫情以来,截至11月6日 ,乌干达已累计确诊135例埃博拉病例。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T2FPfZE9p
返回目录>>
2022-11-1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病好了不肯出院?在英国英格兰部分地区,1/3的病床被健康状况达到出院标准的人“霸占”。据英国《卫报》13日报道,官方数据显示,英国每天平均约有1.36万张医院床位的使用者 ,被医生认为可以出院回家或者去看护中心休养,这个数字相当于10月急诊医院1/7的床位 。在英格兰121家医院信托机构中,有超过35家“占床 ”比例超过1/5 ,其中两家更是上升至近1/3。而患者康复后迟迟不肯出院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来自家庭以及看护中心的关怀。 流感、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人手不足,令英国医疗系统面临巨大压力 。上个月 ,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宣布将成立控制中心协调医疗事宜。英国成人社会服务主管协会负责人表示,英国眼下约有50万人在等待护理,护理人员数量却减少5万名。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TdbuKDjMz
返回目录>>
2022-11-15 光明日报
本报北京11月14日电(记者邱玥)国家医保局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1至9月,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1491.18亿元,同比增长5.5% 。其中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收入14690.95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6800.22亿元。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 。 1至9月,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支出17285.93亿元,同比下降0.5%。国家医保局表示,这主要是去年同期有支付新冠疫苗及接种费用 ,本期相关支出大幅减少。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10726.97亿元,同比增长0.4%,其中生育保险待遇支出630.95亿元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6558.96亿元,同比下降2.0%。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286.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4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孙红丽)目前透明质酸钠(玻璃酸钠)产品除了在药品、医疗器械应用外 ,还常用于化妆品 、食品等领域,部分产品用途介于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边缘。 14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医用透明质酸钠产品管理类别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其中明确 ,透明质酸钠作为一种保湿补水成分,已在化妆品中应用 。以涂擦 、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 、口唇等人体表面 ,以清洁、保护、修饰 、美化为目的的含透明质酸钠产品,不作为药品或者医疗器械管理。该类产品不应当宣称医疗用途。 明确相关产品的管理属性和管理类别 根据《公告》,用于治疗膀胱上皮氨基葡萄糖保护层缺损的医用透明质酸钠产品 ,已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准上市 。该类产品目前无按照药品批准上市的情形,为保持管理的延续性,继续维持原管理属性。 当医用透明质酸钠产品用于注射进入皮肤真皮层及以下,作为注射填充增加组织容积产品应用时 ,如果产品不含发挥药理学、代谢学或免疫学作用的药物成分,则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如果产品含有局麻药等药物(如盐酸利多卡因、氨基酸 、维生素),则判定为以医疗器械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 当医用透明质酸钠产品作为注射到真皮层 ,主要通过所含透明质酸钠的保湿、补水等作用,改善皮肤状态应用时,如果产品不含发挥药理学、代谢学或免疫学作用的药物成分 ,则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如果产品含有局麻药等药物(如盐酸利多卡因、氨基酸 、维生素等),则判定为以医疗器械为主的药械组合产品 。 含透明质酸钠的医用敷料,若不含发挥药理学、代谢学或免疫学作用的药物成分 ,则按照医疗器械管理;若其可部分或者全部被人体吸收,或者用于慢性创面,则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若其不可被人体吸收且用于非慢性创面 ,则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 鉴于辅助改善皮肤病理性疤痕,辅助预防皮肤病理性疤痕形成的疤痕修复材料已列入《医疗器械分类目录》14-12-02疤痕修复材料,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管理。此类产品含有透明质酸钠时,其管理属性和管理类别不作改变 。 医用透明质酸钠产品管理类别不低于第二类 《公告》指出 ,透明质酸钠(玻璃酸钠)一般从动物组织提取或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第一类医疗器械监管措施难以保障其安全有效性 ,因此按照医疗器械管理的医用透明质酸钠(玻璃酸钠)产品的管理类别应当不低于第二类。 另外,《公告》还明确,仅用于破损皮肤、创面消毒的含消毒剂成分的洗液 、消毒液、消毒棉片等 ,不按照药品或者医疗器械管理;经修饰的透明质酸钠经验证后如相关物理、化学 、生物特性与透明质酸钠一致,管理属性和管理类别可参照本公告执行。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4/c14739-32565969.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通过统一制度、完善政策、健全机制 、提升服务,让医疗保障体系更加成熟稳固 10年间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5.4亿增加到13.6亿;截至目前已有2860种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国内67%的已上市罕见病用药都在其中;今年上半年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超1100万人次……一项项成就令人振奋 。 建设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更有效率的医疗保障体系,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这对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近年来,医疗保障事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如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范围,群众就医负担明显降低 ,医保基金监管进一步加强,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等便民惠民举措持续实施……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医保带来的制度保障和便利服务。 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主动适应、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为此 ,各地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举措,比如一些地方推出“惠民保”,对满足百姓医疗保障需求形成补充;通过建立医疗救助对象及时精准识别机制等 ,有效减轻困难群众负担;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群体医疗需求提高,各地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造福了更多老年人 。我们欣喜地看到 ,目前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 、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也要看到 ,我国人口数量多、地区差异大,医疗保障领域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仍待提高等问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缩小人群、地区之间的待遇差别;加强重特大疾病保障能力 ,增强医保、医疗 、医药改革协同性,提高医疗保障治理水平;稳妥推动规范、高效、安全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统一制度 、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提升服务 ,让医疗保障体系更加成熟稳固。 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 、共同发展,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保障的格局。相信随着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将获得更坚实的支撑 。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198.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保险保障基金是用于救助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或者处置保险业风险的非政府性行业风险救助基金。日前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保监会会同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新版《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2年12月12日起实施,旨在规范保险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 ,保障保单持有人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相比于2008年版的监管内容,新版《办法》在大量数据测算和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作出多方面修订 。 《办法》修改了保险保障基金筹集条款。将现行的保险保障基金固定费率制调整为风险导向费率制 ,明确保险保障基金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的确定和调整由银保监会提出方案,商有关部门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执行;调整保险保障基金暂停缴纳上限 ,将财产保险公司、人身保险公司的暂停缴纳上限分别由占公司总资产的6% 、1%调整为占行业总资产的6%、1%。 同时,《办法》明确了保险保障基金相关财务要求。要求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和保险保障基金各自作为独立会计主体进行核算,严格分离;延续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对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基金分账管理、分别使用等规定;进一步允许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保障基金之间可相互拆借 ,具体拆借期限 、利率及适用原则报经银保监会批准后施行 。 《办法》还优化了保险保障基金的使用管理,丰富动用保险保障基金情形,赋予保险保障基金公司“参与风险处置方案和使用办法的拟定”的权利等。在完善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规定方面,《办法》界定了保单利益的范围;明确了短期健康保险、短期意外伤害保险适用于财产保险同样的救助规定等。在加强保险保障基金相关监督管理方面 ,《办法》明确保险公司被处置并使用保险保障基金时,其股东、实际控制人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负有报告 、说明、配合有关工作等应尽义务,如上述人员未履行相关义务 ,由银保监会依法采取监管措施;对未及时缴纳保险保障基金的保险公司及人员,赋予保险保障基金公司进行公示的权利 。 “发布实施《办法》是银保监会为更好地发挥保险保障基金的积极作用的重要举措。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加强督促指导 ,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确定新的费率标准,进一步发挥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 ,维护保单持有人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业稳健、高质量发展。”该负责人说 。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221.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5 科技日报
“现代科学已经进入量子力学与相对论阶段,医学却还停留在经典力学阶段。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医学基础学科发展大会上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指出,受当前人类对机体和疾病认知水平的局限,很多医学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获得突破,基础研究要从“预见性”的高度加强科研。 “医学应该全面加强与理学 、工学、社科、人文的交融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表示 ,当前医学在利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方面远远不够,应通过交叉共融建立更强大的医学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与会专家认为,医学基础研究的开拓性 、颠覆性 ,取决于其与其他领域学科的交叉深度与广度,也直接决定人类对生命科学认知的水平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 ,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进一步增强我国医学基础研究的实力 ,进而引领医学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 基础研究,再强调也不为过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指出一部智能手机有超过8项诺贝尔奖成果,强调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说 ,医学领域更是如此,一次基因治疗同样包含8项或以上诺奖成果,如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DNA测序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等。基础医学是医学创新的源泉动力,再强调也不为过 。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打了一个比方:“生命科学问题与临床疾病问题犹如暴露在水面的冰山一角 ,水面下是更广泛的基础科学问题,要破解它需要包括化学、医学 、工学、理学、材料科学、光学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联合研究。” 王辰强调,现代医学的基础研究瞄准人与人群的健康 ,应超越此前理解的生理、生化 、生命科学的范畴,既要与理学、工学等自然科学共同发展,又要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相互交融。 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 “我国大部分临床药物的最初专利来自国外 ,大部分大型医疗装备从国外进口,大部分临床标准指南借鉴国外 。” 詹启敏指出,这些现实问题正反映了我国医学领域缺乏相应基础研究的支撑 ,比如基础研究不足,就没有原创靶点 、标志物等,就很难自己研发出好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表示 ,原始创新的基础研究要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当前的产出质量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应激发首创精神、创新潜力和创造动力,努力挑战最前沿的医学科学问题 。 基础研究很难在短期内兑现为社会经济效益 ,但其水平决定着该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根据国际经验,从基础研究到重大创新产品转化时间约为15—20年。 ”董尔丹表示,“从0到1”的首创是无中生有 ,是小概率事件,尽管经常在当时难以被承认,但其代表最具前瞻性的发展方向 ,且影响到与人民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技术和产品的未来保障 。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不应把医学领域的投入看成是消耗和负荷。”王辰指出,从经济学角度理解 ,医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应该是最佳投资。 “从0到1 ”的原始创新迎来历史机遇期 在会上,多位院士谈及人工智能程序AlphaFold2(阿尔法折叠2)能够预测出98.5%的人类蛋白结构时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医学基础研究的“尖兵利器” ,为“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迎来历史机遇期 。 “生命是复杂的,具有自稳态性 、开放性、时态性和随机性等特征。 ”韩启德认为,系统论科学现代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之前医学基础学科的分界研究方法,产生全新的范式转变 ,大大增强基础医学整合研究的能力。 “2021年《科学》公布的十大科学发现中有7个是生物技术相关的。”詹启敏表示,在整个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中,生命科学领域是最可能产生重大创新突破成果的领域 。 与会专家认为 ,通过基础科学学科间更广泛地交叉、渗透 、融合,将为医学基础研究的探索创造出更多的模式和路径,进而产生对于生命机体认知的颠覆性成果。 “从0到1的原始创造基础研究、从1到10的应用基础研究、从10到100的应用转化研究、从100到无穷的重大应用研究 ,健康科技创新贯穿于产学研用的全链条中。”董尔丹强调,医学基础研究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石 。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298.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5 新华社
年轻人是否有糖尿病患病风险?预防糖尿病怎么做?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多名医学专家提示,要警惕糖尿病发病年轻化趋势,及时干预 、科学减糖很重要。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 ,其并发症是导致我国成人失明、肾衰竭、心脑血管事件和截肢的主要病因。提高居民糖尿病知晓率 、治疗率、控制率已成为“健康中国行动”核心目标之一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9% ,有18.6%的成人是糖尿病前期人群。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 ”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升高,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新华社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介绍 ,我国糖尿病患者多数为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近30多年内增长了十余倍。这种变化不是遗传背景发生改变所致,而是生活方式改变的结果 。 “为遏制糖尿病的流行 ,延缓疾病发生发展,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研究员李剑虹说,加强重点人群血糖筛查 ,及早发现糖尿病患者,有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石文惠研究员介绍,随着我国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质扩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糖尿病等慢病患者规范化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基层糖尿病药物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明显改善。当前 ,我国基层机构每年为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达10多亿人次 。 专家提示,糖尿病可防可治。营养治疗 、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从个人预防角度出发,即使是健康人群 ,也应遵循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 、增加身体活动、戒烟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有效延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308.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4 漫说健康
近日,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这项指南主要由以心血管科和高血压为主的多领域专家研究制定 ,形成了针对高血压的44个关键临床问题和102条推荐意见。 而吸引媒体舆论,莫过于就是“我国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新版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下调至收缩压≥130 mmHg和/或舒张压≥80 mmH 。 据新研究发现 ,多数血压介于“130/80 mmHg和140/90 mmHg之间 ”的人群,既往认为其处于“正常高值”,也被称作“高血压前期”人群。 这类人由于没有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人群,多数都尚未来得及干预 ,因此存在潜在的心脑血管风险。 采取新标准的制定,就能将防控端口前移,让更多在以往被定义为“正常高值 ”的人群得到及时干预 ,得以追踪监测 、药物治疗和长期管理,能够有效控制血压,减少高血压的并发症的出现 。 一代更比一代血压高?高血压为何如今盯上了青少年? 在人们的认知里 ,好像容易患高血压病的都是老年人,偶尔也会有一些孕妇患有妊娠高血压,总之是很难将高血压这种疾病和青少年联系在一起的。 但临床表明 ,青少年中患有高血压的人数正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这主要是和孩子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压力的不断增大有关,譬如以下几种 。 一、过度肥胖 肥胖是青少年患上高血压的主要诱因。很多父母都担心孩子营养不良,因此各种营养品、食物源源不断地买给孩子。 而小孩子自制力又差 ,面对美食的诱惑很难把持住,自然就容易热量摄入过多。 尤其一些青少年喜欢吃汉堡包 、鸡腿、或者油炸食品等高热量的食物,久而久之,脂肪摄入过多 ,体重很容易就超标了 。 孩子吃得胖嘟嘟的,看上去的确十分可爱,但是过犹不及 ,体重指数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是最佳状态,肥胖则会埋下健康的隐患,高血压就是其中之一。 调查显示 ,体态偏胖的青少年,相比于体态正常的青少年,高血压患病几率要高出2~5倍。 这是因为肥胖的青少年 ,其体内的脂肪含量也是偏高的,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身体系统中,不仅会影响器官的正常运行 ,还会阻碍血液的正常流通,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 二、压力过大 好像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教育了,正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但父母的殷切期盼 ,转嫁到孩子身上,就是深深的学习压力。 过大的压力会导致精神紧张,众所周知 ,人在很紧张的时候是没办法安心,太差的睡眠质量也会引起血压升高 。 入睡 而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如果受到过大压力的刺激 ,就很容易产生兴奋或疲劳,这时大脑对这些神经反应无法有效抑制,就会引起体内的小动脉痉挛 ,从而向周围施加压力,升高血压。 三 、缺乏运动 青少年们由于作业的繁重、学习任务的紧张,更是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即使偶尔有点闲暇时间 ,也想刷刷手机、打打游戏,几乎都是在静坐 。 这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是十分不利的。缺乏运动意味着能量消耗的减少,从而带来的就是体重飙升,导致血压升高。 研究显示 ,青少年每天仅仅静坐2小时,患高血压的几率就会提高30% 。 因此家长们不要侥幸地认为高血压只是老年病,一定要做好孩子的安全守护工作。 在保证孩子营养的同时 ,也要关注孩子的体重对。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HM4J6A8T0514DR4T.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5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控糖同时,应注意控制总能量摄入 。”近日,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四家机构发布《“科学三减 智慧用糖”联合提示》(以下简称“联合提示 ”) ,其中对我们日常控糖、厨房用糖、选购食品等进行了科学建议。 减重应注意控制总能量摄入 事实上,糖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营养物质之一:除提供能量,它也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重要物质 ,此外还参与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糖与健康的关系关键在于量,过量摄入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 。 《中国城市居民糖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显示,我国3岁及以上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每日摄入9.1克糖,远低于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 ,也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议的每日50克的控制量。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儿童 、青少年的糖摄入量逐年增加,不利于肥胖及相关慢性病防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 ,儿童、青少年及超重肥胖人群应加强重视,而普通人群可以在合理膳食的前提下享受美食,不必过度谈“糖”色变 。 食物多样、吃动平衡是饮食健康的核心 ,仅控制添加糖摄入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健康水平。控制能量摄入是防治超重 、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重要途径,控糖是控制能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丁钢强所长强调,控糖的重点是控制添加糖 ,而不是果蔬、牛奶中天然含有的果糖、乳糖等,中国居民的果蔬、牛奶摄入量普遍不足 。 注意餐饮中的糖 糖在食物中除提供甜味,也影响着质地 、口感、香味和色泽 ,还常用作腌渍和防腐的原料,因此在家庭烹饪和食品饮料工业中被广泛使用。中国人吃的糖最主要的来源是烹调,因此控制家庭厨房、食堂 、餐厅厨房中糖的使用量对于控糖、减糖至关重要。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糖醋、红烧 、拔丝、炒糖色等传统烹饪方式制作的菜肴不宜频繁、大量食用 ,在外就餐或点外卖可要求商家少放糖或不放糖,以水或茶水佐餐,用新鲜水果代替餐后甜品等 。此外 ,购买食品时可酌情选择以甜味剂代替或部分代替糖的产品。 选购食品学会看标签 加工食品不是中国居民摄入糖的主要来源,但随着预包装食品的消费日益增加,不合理消费对健康的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联合提示”中提到 ,食品配料排序靠前意味着含量较高,其中糖除了白砂糖 、蔗糖、糖浆,比较隐蔽的形式还有蜂蜜、浓缩果汁等 ,同时添加多种含糖配料可能会使其排名靠后。 此外,营养标签中的“NRV% ”代表食品中营养素含量占每日建议量的比值,是选购食品的重要参考 。但在估算时 ,要注意看营养标签是以“每100克”(或每100毫升)还是以“每份”计,有时一个食品包装不止一份。 “联合提示”中建议,有控糖需求的人群在同类产品中优先选择糖含量低的,或标注“低糖 ”“无糖”的产品。通过选择小包装 、小分量产品 ,也有助于控制能量摄入 。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食品饮料企业需要进一步改进加工工艺,减少食品饮料中糖的添加量 ,提供更多的低糖、无糖或小包装产品供公众选择,并研究利用甜味剂替代糖的相关技术。同时,企业宣传应尊重科学 ,不过度营销,不使用误导性信息,引导公众科学、客观地认识糖和甜味剂。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ASuNiDMNuj
返回目录>>
2022-11-15 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 、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近年来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各地各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兜牢底线、保障民生 ,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版今起推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构建三重制度保障 兜牢群众健康底线 “以前去看病,交钱的时候觉得非常‘肉疼’,现在交费配药 ,心里轻松了许多。”家住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街道大圣村的居民许芳一边说一边掏出最近在江苏省肿瘤医院看病的药费单:总金额10193.20元,基本医疗基金支出7502.20元,大病保险基金支出1749.15元 ,医疗救助基金支出847.67元,医保基金支付总额10099.02元,个人支付94.18元。“用医保卡在机器上一刷 ,总共1万多块,自己只付了不到100元 。” 今年49岁的许芳2015年确诊乳腺癌,当年做了手术 ,自费部分的大头是一种靶向药;2018年转移到了肺部,这几年都是采取靶向药加化疗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在她家的客厅里 ,绿色盒子的靶向药堆满了半个沙发。“这些只是一个月的量,没有参加医保的时候,自费要近1万元。 ” 许芳一家五口,早年间 ,夫妻二人在苏州打工,带着积攒下来的10万多元回到六合区老家,没想到第二年就查出恶性肿瘤。由于没有续上医保 ,加上手术,积蓄见了底 。许芳抹起了眼泪说:自己生病后就不工作了,丈夫开公交车 ,每月到手4000多元,公婆拿着每月535元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一家收入远远不够靶向药费用。 了解到这一情况 ,马鞍街道工作人员陆华琴上门介绍医保政策,许芳选择以灵活就业人员形式参加职工医保,并在2018年11月办下了低保 ,随后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办理了门诊特病的认定。 这背后,是江苏省保障困难群众医疗的“三重制度”,让群众看病付得更少,报销补得更多 ,获得感更高 。2018年江苏省机构改革以来,医保部门统筹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资源,推进建设基本医保 、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互相衔接的综合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在“保基本”方面 ,将适合门诊长期治疗的重特大疾病纳入门特保障范围,参照住院待遇保障,全省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 ,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5%和70%左右;在“治大病 ”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大病保险起付标准降低50% ,报销比例较普通患者提高5至10个百分点;在“托底线”方面,将在县域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对象个人自付费用控制在政策范围内住院总费用的10%以下。 “相信以后政策会越来越好,我要安心治疗 ,还要看着儿子娶媳妇,帮忙带孙子……”如今,许芳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 异地就医结算方便 住院费用实时报销 一大早,河北省三河市医院住院部 ,患者王文军接到出院通知。女儿刘志慧收拾完行李后,拿上出院诊断证明、住院押金条等材料,径直来到医院一层大厅 ,先到咨询处盖章,然后到4号窗口办理医保报销手续,最后到6号窗口结算住院费用。前后不过10分钟 ,刘志慧便完成了母亲出院所需的所有手续 。 “现在跨省异地就医非常方便,住院费用医保还能实时报销。就像这次,住院费用一共4705元 ,医保就直接报销了2520元,我只支付了2185元。 ”从窗口接过结算票据,刘志慧向记者展示起来 。 刘志慧告诉记者 ,母亲王文军是天津人,一直在老家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前几天,王文军突然出现心率过速 、胸口闷痛等症状,刘志慧赶忙带着她来到三河市医院救治。“一开始 ,我还担心异地就医的医保备案手续特别繁琐。”令刘志慧没想到的是,母亲这次的就医过程格外顺利 。“办理住院时,工作人员发现我们是异地就医后 ,就指导我在网上进行备案。”点开“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微信小程序,按照提示输入患者个人信息,点击提交 ,很快备案便完成。“不用垫资,更不用跑腿,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真的太省心了 。 ”刘志慧说。 “近年来 ,随着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实行,来我院就医的异地患者越来越多。”三河市医院医保办主任马庆荣说,“过去异地就医患者就医后 ,需要全额负担医药费,还要等着复印病历,拿回参保地报销,费时费力 ,还得垫钱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后,患者或家属只需在手机微信小程序或国家医保APP上备案后,即可在异地医保定点医院就医 ,不再需要提供任何资料,只需交自费部分,省时、省力又省钱。” 廊坊市医疗保障局四级调研员刘则红介绍 ,目前,廊坊市所有符合条件的住院定点医疗机构均已开通跨省异地住院直接结算业务,全市66家医疗机构开通了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下一步 ,将继续做好跨省异地就医各项工作,积极扩大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进一步提升参保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 长期护理纳入保障 失能人群减轻负担 这天 ,家住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春江里小区的曹加春特意起了个大早,在楼下迎接上门服务的护理师。 曹加春的丈夫袁小郎意外高位截瘫,已经卧床20多年,曹加春靠着低保和社会各界的救助勉强支撑起家庭。如今两人都已年过半百 ,丈夫心理状态也出现问题,抑郁症状严重,她护理时感到愈发力不从心 。 2021年 ,成都市长期护理保险将成年城乡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在医保局干部的入户帮助下,曹加春为丈夫提交了失能申请,很快便顺利通过评估 ,每月能获得500多元照护费,家里经济压力小多了。随着今年7月保障力度进一步提高,袁小郎还能享受专业护理人员每月两次上门护理服务 ,生活质量又提高了不少。 远远看到护理师韩苗苗,曹加春高兴地挥起手 。走进家门,韩苗苗熟练地为轮椅上的袁小郎测量血压血糖 、进行按摩。曹加春由衷感谢:“能享受这样的服务 ,我们过去想都没想过。 ” “袁大哥的血压血糖数值偏低,要持续测量一段时间,我会根据数据帮他设计饮食方案 。”韩苗苗给出建议。她在大学攻读的就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又在专业护理机构工作了6年 ,照顾失能人群经验丰富。每次上门她也会将一些护理技巧教给曹加春,还会为袁小郎做些心理疏导 。 如今,曹加春不仅经常向护理师请教专业知识 ,还会经常参加温江区组织的照护规范化培训。“给患者翻身的技巧、如何预防和治疗压疮等,培训班讲的都是我们最紧缺的知识。”曹加春说 。 近年来,温江区探索构建“亲情+专业 ”的照护服务模式 ,通过培训提高失能者亲属居家基础照护能力,配合护理机构提供的上门专业照护。“这样可以让失能人群最大程度地获得生活独立和人格尊严,也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温江区医疗保障事务中心主任吴娇说 。 目前 ,温江区已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全覆盖,参保人数达63.66万人,累计拨付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资金4036.96万元。吴娇表示 ,温江区正探索长期护理保险与公共卫生、基本医保之间的有效衔接机制,引导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为失能人群提供更多关照。 经过护理师的帮助,袁小郎身心状态大有改观,不爱出门的他现在坚持每天在小区摇轮椅运动2小时。“我要健康地活下去 ,把日子越过越好 。”袁小郎说。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197.html
返回目录>>
2022-11-1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三要镇北司村村医牛薛武,年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致使双下肢残疾,12岁开始在当地名医的指点下 ,逐渐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疗技法。2000年,牛薛武通过学习取得了洛南卫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中专毕业证,考取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从医30余载 ,牛薛武的诊疗足迹遍布附近20多个村落,用坏了18根拐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 ,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 近年来,中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2021年,卫生人员总量达到1398.3万人。其中 ,基层机构卫生人员数量从2012年的343.7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443.2万人。在基层机构卫生人员中,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100.9万人增加到161.5万人 。 中国医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中国成为“全球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 ”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表示 ,要进一步扩大医师 、护士、药师、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规模,优化专业 、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布局,加大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和使用的力度 ,落实艰苦边远地区县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的倾斜政策。 全国医师数量接近发达国家医师配置水平 目前,中国卫生健康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用愈发明显 。但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 ,要遵循卫生健康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 ,激发人才活力,为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医教协同改革 ,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障。”国家卫健委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表示,一方面推动医学教育纳入法治化保障,一方面持续加强全科、儿科 、精神科等紧缺人才培养 。 截至2021年底,全国医师数量已达到428.7万人 ,千人口医师数达到3.04人,数量接近发达国家医师配置水平。 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人才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也是医务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从顶层设计方面,2021年多部委印发了针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基层也做了许多新探索。 “作为公立医院,我们建立了遵循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办法。”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院长刘新民说 ,首先就是破除“唯论文 ”,提倡重临床 。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该重点评价其临床工作数量、创新成果、实际贡献。 “临床工作评价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非常困难。”刘新民说,我们通过大数据为医生“精准画像”,从工作数量 、质量、疑难病例处理三个维度全方位、立体定位临床医生的工作能力 ,通过病案首页直接获取医生的临床工作情况,将门诊 、住出院等临床工作数量作为医生申报职称的门槛条件 。“将病案作为评价临床工作质量的重要载体,用抢救、疑难病案来分析、考察医生的工作能力,既客观准确 ,又减轻了申报时的麻烦,解决了以往‘有指标、难收集’的困境。” 此外,刘新民表示 ,在人才评价 、晋升中,会优先考虑到承担国家重任的医务人员,比如援疆援藏、健康扶贫、抗击疫情。对于违反医德师风 、学术诚信的人员 ,在职称晋升中则是一票否决 。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建设 “强基层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工作内容。加强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们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重要工作 ,努力把患者留在基层。”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表示,其中一条就是通过多种手段壮大基层卫生人员队伍 。 具体来说,一是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7万余名 ,其中3.5万人已到基层服务;二是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3余万人次;三是增设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15.4万人考取相应资格;四是实施基层卫生人员能力提升项目,培训各类基层卫生人员59万人。另外,这两年 ,落实医学专业大学生免试注册乡村医生,,超过4300名大学生进入乡村医生队伍。 相对于大医院,有的基层医疗机构面临人才“招不进、留不住”问题 。对此 ,河北省卫健委党组成员许钢柱表示,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方面,该省一是加强培养 ,把人才引进来;二是落实待遇,把人才留下来;三是改革职称评聘,拓宽人才发展空间。 特别是在加强乡村医生待遇保障方面 ,河北主要通过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和“乡聘村用 ”,解决乡村医生工资待遇和养老保障问题。截至目前,该省纳入一体化管理的62757名乡村医生全部缴纳了养老保险 ,有效解决了乡村医生期盼已久的养老保障问题 。 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黔江区,与中西部大多数地区一样,卫生资源尤其是卫生人才相对不足。 对此,黔江区区长周恩海表示 ,该区始终把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一是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120名 。二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选送871名医护人员到国内外一流医院进修访学。三是拓展人才的使用渠道 ,加快医学专业平台建设,支持紧密型医共体 、城市医疗集团内医务人员有序流动,建立基层医务人员进入城区工作的遴选制度。 为村医队伍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数据显示 ,从2012—2021年,在全国村卫生室工作的村医总量在不断下降 。因为农村人口减少了,所以提供服务的医生减少是合理的。但从另一方面看 ,每千农村居民的村医数从2012年的1.25上升到了2021年的1.3,人均村医数是在提高的。 那么,作为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国家下一步将如何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对此问题,聂春雷首先对乡村医生这个概念进行了辨析。“乡村医生是在村卫生室向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但是不具备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仅有乡村医生证书的这批人 。”他说 ,从历史沿革来说,这批人是从过去的赤脚医生逐渐演化来的。 但是,在村里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 ,不仅有乡村医生,还有一些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我们现在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把乡村医生转化为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 。”聂春雷说 ,乡村医生数量从2012年的102万下降到了2021年的67万,但是村医队伍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从23.3万上升到了47.6万,这说明乡村医生在减少 ,但是在村里为老百姓服务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在增加,总数没有减少,而村卫生室向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的人员素质能力却有了明显提升 ,这是一个向好的现象,也是我们期望的结果。 随着健康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在村里为老百姓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村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委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 ,将村医队伍建设纳入整个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发展的大盘子中统筹考虑,努力推动把地方成熟的经验上升为国家的政策,为村医队伍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特别要落实地方主体责任,分类解决村医待遇和养老保障问题 。 ”聂春雷说。 积极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 在社区,家庭医生是为群众提供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有143.5万名家庭医生,组建43.1万个团队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 。 “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之后 ,能够获得基本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健康指导等多项服务。”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亚兰说,以朝阳区为例,推行的是“1+6+N”特色家医签约服务模式 ,1是基本服务包,适合普通人群,服务内容包含了基本医疗 、公共卫生和一般健康管理;6是个性服务包,主要针对的是六类重点人群 ,包括老年人、0—6岁儿童、孕妇 、产妇、残疾人以及慢性病患者,对他们提供的服务主要是慢性病的随访,包括老年人的体检 ,妇女儿童的预防保健;N是定制服务包,针对的是民政、残联等部门认定的特殊人群。 据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 ,家庭医生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大病转诊 、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服务的同时,还承担流行病学调查、隔离人员管理 、核酸采样、疫苗接种等工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 。 今年3月 ,国家卫健委、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确保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获得感 、满意度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积极扩大签约服务覆盖率 ,逐步建成以家庭医生为健康守门人的家庭医生制度。到2035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 摘引网址: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2/1115/c14739-32566226.html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白智彤 罗燕 编排:聂孝汉本文来自作者[新闻资讯]投稿,不代表深度思考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ap.chatgptbotai.cn/life/202509-187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深度思考的签约作者“新闻资讯”!
希望本篇文章《2022年全省学生健康监测与干预项目视频培训班圆满成功》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深度思考]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2022-11-15 内容导读 热点追踪... 2截至11月14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